常安乡的董家村,是董氏集聚地。
据《富阳董氏宗谱》记载,其始祖乃春秋时晋国的史官董狐,以“秉笔直书”垂范后世。远祖董仲舒,为西汉一代大儒。富阳董氏的名人,则是清朝前期的董邦达、董诰父子。董邦达为官清要,书画兼擅,曾与曹雪芹相交,为雪芹所著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题签并作序。其子董诰,出入禁中四十年,官至军机大臣,也以书画名世,时望甚崇。
董家村董氏宗祠的“乡贤榜”,以董邦达、董诰父子为重点,但不薄今人,也充满自豪地介绍了从董家村走出去、在事业、产业、学业上取得骄人成绩的时贤,这无疑更加拉近了祠堂与当代人的距离感。
乡贤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,对乡贤文化的挖掘,即是传统教育的需要,也是当代乡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。诸佳坞村有“二胡”:一是胡谦,清初远近闻名的大孝子,尤以奉养继母至孝,留下许多佳话。当地以胡谦事迹为依据,建造“六胜公园”,在村民中大力弘扬孝文化;一是胡震,为人好立崖岸,精于金石书画,是晚清浙派篆刻的重要人物。诸佳坞建有胡震纪念馆,是村里重要的文化场所,也是西泠印社的创作基地,受其影响,村民中篆刻爱好者众,治印也成为当地学校乡土教育的特色课程。
乡村特色文化,也正是近年来浙江省委宣传部推动农村“文化礼堂”建设时强调的“一村一色”、“一堂一品”,要求文化礼堂承载当地独特的集体记忆和乡风。这一导向很重要,可避免文化礼堂千篇一律,体现了对历史与传统的尊重,对文化多样性丰富性的倡导,也激发了各村整理提炼当地文化的热情。
我们在窈口村的文化礼堂,看到窈口越剧团的展示内容。这个三十多年前成立的山沟沟里的民间剧团,跨出大山,走遍全省,屡屡获奖,至今还活跃在各地乡村舞台上。窈口村所处乃富阳、桐庐、浦江交界地,在这本该婺剧乱弹流行的区域,竟然会有一个越剧团,着实让我惊讶。
陪同我们的村文化员,就是剧团成立之初的首批演员,她介绍说,抗战期间,这里曾是金萧支队指挥部所在地,越剧是抗日战士播下的种子,至今村里戏曲氛围浓厚,人人爱唱戏,还为专业剧团输送了好几位优秀演员。可见,有生命力的群众文化必然是有根基的。而根基最为深厚的文化构成,则是民间信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