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乡村,民间信仰是无可回避的存在。有关神明、祖先、圣贤、天象等的信仰与崇拜,乃是千百年来的传统,已经融入乡民们的意识与生活,并不是简单化、运动式的改造可以消除的。
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,如何对待民间信仰,是一个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。大田村的庭富庙,供奉的是关公。关公崇拜,正是民间信仰最典型的代表。曾几何时,各地关公庙的数量远远超过供奉孔子的文庙。关公崇拜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,由民间传说、小说戏曲塑造的关公形象,重义勇武,气节凛然,圆融了儒释道三教,堪称传统伦理道德观的化身。
作为村里的公共文化空间,该如何处理关公崇拜与其他文化活动的关系?我们看到,庭富庙的关公塑像前,加了一道可移动的屏风;墙上张贴的“管理规章制度”中,醒目地写着“教育引导信教群众爱国爱教和遵守法律,自觉抵制邪教和各种封建迷信活动,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”这一条款。民间自有智慧。乡村文化建设,既不能割断与传统的联系,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,这是对文化管理者、参与者的共同考验,民间智慧值得借鉴。
富春山水,钟灵毓秀。这里孕育的文化,得山水之佳气,根系扎实,枝叶繁茂。此行让我看到了文化传统的深厚,看到了当下文化建设的热情,也感受到了社会转型时期乡村文化发展的挑战。壶源江从窈口村流经常安镇、场口镇,向东流入富春江。我想,山乡文化犹如这清澈湍急的江水,奔腾着自己的姿态,也终究会汇入更为宽阔的洪流。